首頁 > 新能源汽車

零跑汽車IPO:研發(fā)投入不足,如何畫圓全域自研的大餅?

來源:新能源汽車網(wǎng)
時間:2022-09-21 22:22:09
熱度:

零跑汽車IPO:研發(fā)投入不足,如何畫圓全域自研的大餅?作者魯 鎮(zhèn)西增量容易增利難,留給零跑的時間還有多少?2022年9月,多家造車新勢力公布了8月交付數(shù)據(jù)。埃安、哪吒、零跑位列交

作者魯  鎮(zhèn)西

增量容易增利難,留給零跑的時間還有多少?

2022年9月,多家造車新勢力公布了8月交付數(shù)據(jù)。埃安、哪吒、零跑位列交付量前三名,同樣位列同比增速前三名,分別為27021輛、16017輛、12525輛。

從排名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造車新勢力的銷量排名發(fā)生較大變動,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較為激烈,伴隨一二線城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相對較高,逐漸顯現(xiàn)階段性瓶頸。但是中低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空間大、競品相對較少,而且伴隨三四線城市新能源汽車加速滲透,越來越多的造車新勢力集中于這一領域。

各家車企在爭奪市場的過程中,也逐步向消費者更加清晰地展示了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現(xiàn)狀。首先是智能駕駛、智能座艙尚處于起步階段,消費者做決定時在這方面的考慮很小。其次是汽車電動化發(fā)展至今,在電機、電池還是電控等方面同質(zhì)化現(xiàn)象越來越嚴重。

廠商之間想要做出差異化亮點需要較高的研發(fā)效率、較強的成本控制與較深的技術積累,比如理想在8月份銷量下滑較為嚴重,除了公司新車型L9、L8對老車型理想ONE的客戶分流外,還要面臨包括AITO問界M5、M7在內(nèi)的新車型瓜分市場。

AITO背靠華為這一強品牌,無論是渠道還是技術都具有較高的市場認可度,能實現(xiàn)當月銷量破萬也就不足為奇了。但是零跑的異軍突起,卻極大地吸引了市場的目光,甚至很多人根本都不知道這家公司。

1一切,都離不開大華股份

成立于2015的零跑,單純從銷量上來看,已經(jīng)連續(xù)兩個月超過“蔚小理”這些一線新勢力了。公司今年8月順利通過港交所聆訊,9月20日正式招股,不可謂不快。

銷量反超“蔚小理”,拿著較為靠譜的成績單沖擊港股成功,成立7年的零跑看來得有點真本事,要不然怎么這么能打?

按照公司招股書,零跑汽車的創(chuàng)始人朱江明,之前在大華股份擔任CTO和副董事長,技術出身的老板,一般都特別喜歡以技術發(fā)家。零跑汽車目前已經(jīng)掌握了自研智能駕駛芯片和CTC(cell-to-chassis)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。公開資料顯示,零跑汽車在技術積累方面如此迅速,和創(chuàng)始人前東家大華股份的無條件支持密不可分。

實際上,在零跑汽車的股東里,也不乏大華的身影。零跑2015年成立時,累計1億元的注冊資本,有3300萬元是大華給的,創(chuàng)始人朱明江出資額僅為2000萬。

同時,作為安防領域的龍頭企業(yè),大華股份又在攝像頭、視覺算法方面具有較深的積累,而且大華子公司華銳捷已經(jīng)量產(chǎn)了L2+級輔助駕駛系統(tǒng)和智能泊車系統(tǒng),并在車載相機、毫米波雷達、超聲波雷達、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方面和零跑汽車合作。

在此背景下,零跑汽車具備了“全局自研”能力,得益于大華在L2級別的現(xiàn)有技術積累和雙方的深度合作,零跑在落地L2自動駕駛方面,節(jié)省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,最為直接的表現(xiàn)就是公司售價不到十萬的T03,同樣可以擁有L2級智能駕駛輔助等功能,而且續(xù)航里程達到400公里,這個里程用作城市代步車綽綽有余,甚至還能來個短途旅行。

如此看來,零跑的賣點就是極致的“性價比”,在電動車同質(zhì)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,便宜,確實是硬道理,而且10萬元以下的電動車市場,恰巧此前一直被車企忽視,零跑在這個領域占盡了先發(fā)優(yōu)勢。尤其是這兩年油價越來越高,燃油汽車通勤成本也越來越高,用一輛價格不高,還具備L2輔助駕駛功能的電動車替換燃油車,未嘗不是“持家”的表現(xiàn)。

而且在下沉市場“消費升級”的大環(huán)境下,不到十萬元體驗“最新潮”的技術,對消費者而言也頗具吸引力。正如我們4月說過的《電動車的魅力,還是低價!》。

基于上述種種,零跑銷量反超“蔚小理”,自然也就容易理解了,但是銷量增長,不意味公司打造了爆款,也不能幫助企業(yè)解決根本問題——盈利。

根據(jù)公司招股書,零跑2019年至2021年連續(xù)虧損,累計約為48.47億元,不可否認,零跑確實在大華的幫助下迅速完成銷量逆襲,在2021年合計交付43,748輛汽車,較2020年交付的8,050輛汽車增長443.5%。

2022年至今,公司汽車銷量屢創(chuàng)新高,但是和其他造車新勢力一樣,銷量并沒有產(chǎn)生利潤,今年一季度公司再度虧損9.69億元,同比增長近3倍,不得不讓市場擔憂公司盈利能力是否能有效改善。

   首頁   下一頁   上一頁   尾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