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> 新能源汽車

或許將存在一種方案,從一個用戶的角度聊聊電子電氣架構的未來方向

來源:新能源汽車網
時間:2022-02-16 16:08:22
熱度:

或許將存在一種方案,從一個用戶的角度聊聊電子電氣架構的未來方向虎年伊始,筆者想認認真真坐下來寫一篇對于未來汽車進化層面的思考。囿于筆者并不是一位工程師,只能從媒體的視角,或者說從一

虎年伊始,筆者想認認真真坐下來寫一篇對于未來汽車進化層面的思考。囿于筆者并不是一位工程師,只能從媒體的視角,或者說從一個具體使用者的角度來聊聊通過這幾年自己的觀察,引發(fā)的一些思考。其中最大的一個反思,就是多年前,一個互聯網高管發(fā)出的靈魂拷問:為什么在汽車上看不到微信這樣的爆款應用?

或只存在一種方案 從一個用戶的角度聊聊電子電氣架構的未來方向

這個問題筆者在當時似乎毫不猶豫地就能想到答案:因為使用場景不同。但隨著年紀的增長,以及對汽車將轉型為移動智能終端這個方向的認知越來越多,越發(fā)對自己當時給出的答案不那么自信,甚至開始不停地拷問靈魂:為什么在汽車上看不到微信這樣的爆款應用?最終...經過多年的思考…筆者終于發(fā)現:自己仍然無法用一句話回答這個問題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,很多問題的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,所以這篇文章筆者想從眾多個原因中,挑選一個角度來解讀,或許它不是解決問題的全部答案,但至少提供了一個視角。這個角度就是電子電氣架構(后文中電子電氣架構都將簡寫為英文字母EEA)。

從德爾福提出EEA這一概念,再到博世發(fā)展出的六段式EEA架構進化路線圖,以及特斯拉MODEL 3率先將Zonal架構進行量產,都足以看出,無論是傳統車界大佬,還是造車新勢力,都在“苦于傳統架構久已”后發(fā)起了自己的行動。汽車越發(fā)智能,如果繼續(xù)在傳統架構下造智能汽車,ECU的數量會越來越多,這將帶來很多業(yè)界“不可承受之重”。首先是線束長度與重量的增加。舉兩個例子,2000年奔馳S級轎車的電子系統已經擁有80個ECU,1900條總長度達4km的通信總線。2007年上市的奧迪Q7和保時捷卡宴的總線長度則已經突破6km,總重量超過70kg,基本是位列發(fā)動機之后的全車第二重的部件。企業(yè)辛辛苦苦在車身材料上剪掉的重量,在線束上又加了回來,當然增加的不只是重量,還有成本。上邊的兩個例子還是十幾年前的事情,如今很多車輛的ECU已經突破了200個,而隨著自動駕駛、智能座艙等功能的加入,如果按照傳統的分布式EEA,其數量還會呈指數級增長。

功能的增加,不僅帶來了線束長度與材料成本的迅猛提升,更多的是帶來了企業(yè)難以承受的協調與測試成本。讓不同的系統相互兼容且保持一定的共同節(jié)奏本來就很難,一輛單車開發(fā)的市場曾經高達5-7年,其中大部分的時間是放在了協調不同供應商的產品更新與測試上,而如今還要具備更多計算量更大,甚至還要時不時升級一下的軟件功能,再用傳統的EEA,無疑會讓OEM的統合工程師抓狂,

此外,通信帶寬也是傳統EEA中的瓶頸。隨著ADAS、自動駕駛等功能的不斷進化,車內通信的數據量呈幾何級數激增。以單個傳感器的數據傳輸量測算,ADAS系統的雷達和攝像頭各自產生的數據量都超過了100Mbyte/s。以一臺配備有五個雷達傳感器和兩個攝像頭傳感器的汽車為例,在采集和存儲期間,需要管理大約1GByte/s的海量數據,而蔚來公布的ET7在搭配激光雷達后,數據吞吐量達到了每秒18G,而其自身的帶寬依然做到了32G/秒的能力!但傳統的FlexRay、LIN和CAN低速總線的帶寬,最高不過幾兆的容量,這樣的差距無異于一塊五寸盤(八九十年代的存儲介質)和固態(tài)硬盤的代差,分布式EEA已經無法提供所需的高帶寬通信能力。

或只存在一種方案 從一個用戶的角度聊聊電子電氣架構的未來方向

   首頁   下一頁   上一頁   尾頁